也是很多年前,看了三島由紀夫的「春雪」,覺得真是美麗的小說,於是再接再厲看完【豐饒之海】系列的其他幾部「奔馬」、「曉寺」、「天人五衰」。其實以當時十幾歲的年紀,看「春雪」還能領略一些青春的騷動愛情的淒美,不過也頂多停留在這最表層的感覺裡,到了「奔馬」以後,對我說已經有點勉力而行了。

過了這麼多年,其實對於【豐饒之海】的印象已經逐漸淡卻,就連「春雪」也如淺淺深深的紅葉般,只留存一個模糊但美好的輪廓。

幾個月前,看到改編「春雪」的電影即將上映,考慮了很久,深怕毀壞原來印象,加上聽說這個導演之前拍過「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讓我餘悸猶存,於是我想還是不要看比較好。到了北京,在音像店又看到「春之雪」,當時買碟買紅了眼,沒多考慮就買下了,然後有天晚上也的確看了,看完的感覺是後悔莫及。

我真不敢相信我曾經這麼喜歡的「春雪」,竟然會是這樣,到底是電影拍得不好,還是小說畢竟是留存在我青少年時期的記憶,如果現在來看,也許同樣會感到幼稚也說不定。於是,有天在書店,我看到「春雪」這部小說,知道譯者也很可信任,便乾脆買回家重讀,反正再怎樣也不會比電影更讓人失望吧。

隨便翻了幾頁,漸漸明白兩者的差距,即使電影和小說的情節一模一樣,但是對於男主角心理刻畫的細膩,人的心念和周圍環境互動所產生的微妙的波瀾,這是電影掌握不好的,也因此我們在電影裡,只會看到一個扭捏作態,完全不懂他的妒恨何來的男主角,舉個例子來說,當男主角清顯的母親要為聰子的婚訊而去賀喜時,清顯感覺侍者因為主人的離開而如釋重負,三島的描寫是「清顯深切地感到自己背後彷彿發生了無聲的雪崩」,這種心理的把握不論是在電影導演或是演員妻夫木聰身上,都完全沒有看到。

我記得「奔馬」有個情節是,因為清顯去世前曾對他的好友本多說,我們一定會再相見的,就在瀑布之下。因此多年後,本多在瀑布下遇到一位少年,他相信那是清顯的轉世,但有一天他卻發現其實他不是,他只是個「贗品」。從此「贗品」這個說法一直對我影響頗深,我總覺得一個人或許成功或許失敗,但總要忠於自己,而不要成為什麼人的「贗品」。看了這部電影後,我想原著改編的東西雖然有所本,但總有可以表現出自己的方式,「斷背山」不也是改編自小說?可是這兩部電影比較起來,「斷背山」是個藝術,而「春之雪」就是個贗品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ghtonear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