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因為看了陳永龍「告別」的MV,讓我想起「不要告別」這首歌。這首歌最早出現是1973年,作詞者ECHO日後以三毛的筆名成為一代傳奇,作曲者李泰祥也毫無疑問是當代華語歌曲最具風格的作曲家。時常聽唱片界的朋友說到嗓音的辨識度,辨識度是他們尋找新人的一個標準,如果新人聲音跟其他歌手類似,要脫穎而出是困難的。而在我心裡,「不要告別」也是一個超有辨識度的歌曲,自從幼年聽過之後,始終無法忘卻。

 

這首歌有太多歌手都曾經重唱過,從最早的李金鈴鳳飛飛黃鶯鶯劉文正齊秦張惠妹到最近的楊坤,不同的編曲,顯示這首歌曾經經過各種不同的詮釋,每個人可以選出一個自己最喜歡的版本。我自己最偏愛的其實是張惠妹的版本。

 

經歷過這麼漫長的時間,我對這首歌喜歡的部分也在改變。也許小時候喜歡那種燈火輝煌的華麗,深沈的哀傷與放開,其實是非常表面的情感。但是現在,我逐漸感受到承認「我們的一生已經滿盈」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不要告別終須一別,人可以主宰命運,但命運隨時保持把你的生命之舟盪開的權利,如果我們在這人世的河流被盪開,希望我們對於任何即將告別的事物都感覺已經足夠,再少都自成圓滿。

 

後來,又出現了一首叫做「告別」的歌,在這裡我就不怕透露年齡的說,我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是崔苔菁唱的,當時又把我震住了。我可以感覺這首歌跟「不要告別」有著前後呼應的關係,但裡頭的故事是最近看了馬世芳寫的文章才知道的。

 

故事有點曲折。當年三毛和李泰祥完成「不要告別」這首歌之後,李泰祥其實對於歌手對這首歌的詮釋不是很滿意,後來他在滾石想要再推出這首歌時,卻被之前的歌林唱片公司警告說,這首歌的版權在歌林,李泰祥要找人重唱就違約了。滾石的人幫李泰祥出了個主意,找人重新寫詞再用原來的曲不就得了?於是他們就找了李格弟,也就是知名的詩人夏宇寫了詞,但當時是夏宇第一次寫歌詞,經驗不夠,所以詞跟原來的曲調搭不上,但李泰祥覺得這真是一首好詞,決定為這首詞重新寫一首歌,於是就出現了我們知道的「告別」。

 

在買了李泰祥精選輯之前,我不是常常聽到這首歌,但每次出其不意的聽了,總會讓我感覺世界突然安靜下來。有一次,我從汐止坐經北二高的公車到台大附近進行一個採訪,雨下得非常大,公車在北二高急馳讓人有著惘惘的感傷,這時收音機裡突然傳來這首歌,我頓時感覺完全被打敗了只能束手投降。其實當天採訪的那個詩人的詩我不是太喜歡,但因為這首歌已經讓我感覺滿溢,因此任務也就順利達成了。

 

我是一個有故事癖的人,以前總覺得很多事情都會有一個「後來」,但隨著年歲增長,我知道這世界殘酷的事情之一就是,很多事情是沒有後來的。它就是嘎然而止。但即使如此,每次聽到「在曾經同向的航行後,各自曲折各自寂寞,原來的歸原來,往後的歸往後」都還是會湧起一陣感傷,這件事不因為年歲增加或是聽多少次而有改變。其實就再也沒有後來了,後來不管曲折或是寂寞都與你無關,就像在雨中融化的空氣中密封的潮溼,但是當下你是否覺得已經滿盈了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ghtonear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