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很喜歡柏格曼,不管能看懂多少。幾個月前在「萬象」看到一篇尉任之的文章,我覺得寫得很好,裡頭就提到柏格曼以及「薩拉邦德」這部電影,而且非常巧的,沒多久我就找到這張影碟。

 

電影一開始,麗芙烏嫚坐在鏡頭前面,桌上是許許多多散落的照片,他說他要去拜訪三十年沒有聯絡的前夫約翰。如果從看完電影後的後見之明來說,我會覺得這些散落的照片,固然意味著許許多多片段的記憶,但同時也是始終割裂的,需要修補的人與人的關係。就像電影裡頭去世的安娜那樣,電影裡不斷出現他的遺照,似乎顯示著他的不在留下了欠缺這個家族裡每個人就像單獨的照片那樣,無法再產生連結。


今天上網查看的時候,才知道電影裡安娜的遺照,正是柏格曼最後一任妻子英格莉的遺照而整部電影由麗芙鄔嫚作為探視者,而緩緩揭開一到十等十個小節的故事,更讓人感覺電影似乎出入了柏格曼真實的生活中間。比如說,裡頭父與子的關係,父親鄙夷兒子說,他連自己都殺不了。而在教堂的那一幕,兒子亨利克極盡惡意的攻擊了父親後,麗芙鄔嫚對教堂裡懷抱聖子的聖像祈禱,似乎父子之間的破洞,唯有乞憐於神的悲憫。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神的純潔無語,讓人獲得的不是救贖,而是意味著他對人類之間破碎的關係,其實無能為力。

 

在影片裡,「愛」作為人與人關係的一種形式,一直呈現著某些張力。安娜之死,不僅讓亨利克瘋狂,讓這個家族崩裂,甚至在父與子彼此仇恨的關係裡,安娜愛以及嫁給亨利克這件事情,讓父親對兒子的鄙夷因為嫉妒而更強烈。而亨利克跟女兒卡琳之間,更呈現一種扭曲的以愛為名的激烈佔有。如果把這部電視電影當作柏格曼的最後一部作品來看,其實讓人感受到的不是回顧一生提煉出來的智慧洞見,而是當愛在經歷失去、疏離、擠壓與從綑綁中逃脫之後,人無法與另一個人產生關係連結,所置身的荒涼之境。如果電影裡頭,約翰有著柏格曼的某些原型,有些對話就更讓人感覺帶有玄機。比如說,孫女卡琳問麗芙鄔嫚是否愛過他爺爺,他說,他一輩子都在問自己這個問題。而約翰引述別人的話語,說在夫妻的關係裡必須要有兩個面向,一個是堅強的友誼和堅定的性愛,或者,這也是柏格曼在解釋些什麼吧?

 

不過我不知道片名為何選用「薩拉邦德」?這是一個舞曲的名稱,而與電影有關的其實是巴赫無伴奏大提琴裡頭的一段,為什麼會用「薩拉邦德」呢?這裡頭有什麼隱喻呢?其實我還挺好奇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ghtonear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