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喜歡「海角七號」裡的情書。不過我想很多人都不見得喜歡。我的朋友小黃還沒去看電影,但他看了部分的情書內容,他說,光看這個可不會感動我。light則是跟我轉述一個網路消息,說是導演從來沒寫過情書所以要寫這些信時,還特別去買了情書大全呢。

我很納悶有人認為「海角七號」裡的情書很村上春樹,套一句有人對神聖羅馬帝國的批評,這是既不神聖也不羅馬,至少我是無法感覺他們相似的地方在哪裡。我個人的感覺是,這些情書模仿了幾個東西,一是日本文學裡特別纖弱美感的部份,二是明治大正以來的現代教育對科學的崇敬,三我無以名之,只能說是一種日本人談話時的「語氣」。甚至也不能說是語氣,我就以舉例來試圖解釋,當年我還在報社工作時,我父親的好友某伯伯,他長年旅居日本,有一次他遇到我,就問了我一句話:「你在新聞社工作,你的理想是什麼?」我想,我們跟一般朋友尋常談話,即使再熟悉,都很難說出「你的理想是什麼?」這樣的字句,但這種我們很難說出口的特別「動情」特別「莊嚴」的句子,在日本人的談話裡,卻是經常出現的。

關於日本戀情這部份,我一直覺得在電影裡有種奇特的劇場感,它特別遙遠特別封閉特別唯美,而這些書信模擬著當年一個戰敗國的年輕教師的背景,他想像著這個年輕教師可能的教養,可能說話的語氣,這種對當年日本知識份子的想像,我覺得是挺有趣的。

但是,寫到這裡我覺得更有趣的是,我們在這裡揣測著導演寫這些書信時到底受到什麼影響,其實挺可笑的。這跟說這些信受村上春樹影響一樣,恐怕更多的是瞎子摸象吧。

最後我還想瞎子摸象的是,這段異國戀情。不管是台日戀情、本省外省戀情,如果要政治正確起來,可以非常之恐怖。就像日本情書那一段,可以被附會成日本戰敗對台灣的捨棄,而現代這一段,若以性別加上國族,還可以變成台灣男性對日本女性之征服。YZ已經提到電影裡日本教師對女學生的指導意味,就如同先進國對落後地區一樣,但坦白說,不要說日本台灣了,那個年代恐怕男性對女性的態度,不論台日都是一樣的吧。

那麼這段日本情書戀情的真相是?日本教師拋棄友子?看起來當然是這樣。我覺得YZ提出的問題很有意思,到底老邁的友子看了這些信,感覺如何?我完全可以瞭解「我不是拋棄你,我是捨不得你。」這句話,畢竟感情很複雜,不是「要」才表示喜歡,非要不可才表示非常喜歡。

但我的確也很好奇,過了幾十年之後收到這些遲來的書信,友子會怎麼想?這又是一個瞎人摸象了。如果是我,可能會有些感動,但絕對不是當年那種激動的情感,畢竟感情所有的波瀾在於當下。套句陳奕迅的歌詞:「若無其事是最狠的報復」,但生命最殘酷的不是刻意的報復,還是連報復的心思都沒有,只是純粹的真無其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ghtonear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